李清照的一首小词,三幅赏梅图,写尽一生爱

白殿疯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51016/4710722.html

季节·图

网络

这世间,万物变却又不变,四季更迭是为变,可四季轮回又似永恒。

花年年会开,月亮也夜夜升起。可在不用的时日面对同样的事物时,人的感触却总有不同。

小时候看花开或许只觉好看喜欢,长大后看花开却想到时光总流逝。

明明是同样的花,观来却早已不同。经历多了,心境变了,自然感悟也就不同了。

而这样的明悟,自古有之,文人爱写诗词,含蓄内敛却又诉尽人心。

正如晚年时的李清照,在又一年冬日观梅时,往昔赏梅的场景纷纷浮现,心中感慨,诉于笔端,留下一首《清平乐》,借一梅字,写尽一生。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宋·李清照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赏梅的兴致中。

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不知不觉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又到梅花开放的时候,我却早已两鬓斑白,半生漂泊。

晚来风急,恐怕梅花已经落尽,想赏梅也没机会了。

这首词明面上在写梅花,实则句句都在写自己的人生。

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将少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漂泊一一展开,层层叠叠,诉尽悲欢。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年少时的李清照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不知愁滋味。

她又生性爱梅,早期曾写过“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每逢冬日,总要出去赏梅,衬着白雪,看枝头红粉,尽兴将归时,折一枝开的最傲的,放于案头。

温酒静赏,醉意朦胧中仿佛自己便是那迎雪而绽的梅,一生高洁,一身傲骨。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婚后的李清照,也与丈夫过了一段琴瑟和鸣的幸福日子,可惜好景不长,没多久二人便分隔两地。

再之后,李、赵两家相继出现变故,国家也陷入动荡之中,流离失所之下又有什么好的心情能静下心来赏景呢。

当年醉后赏梅的小女儿情态已然变成如今梅花尽碎泪落衣衫的忧伤哀怨。

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从回忆中抽身,如今的她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看尽了世态炎凉。

当日与之情浓的丈夫也早已逝世,孑然一身,两鬓斑白。

再逢赏梅时节,却早已与赏梅之地,与过往的天真烂漫相隔甚远,如今的心中只有无限的哀叹与凄伤,叹青春不再,伤家国不幸。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无心赏梅却又要将其推脱给自然现象,说是风大,想来梅花尽落,估计去了也看不到什么盛景。

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

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暗喻当时风雨飘摇的国家;

“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似乎已难以支撑。

在这种家国动荡的情况下,身为这般境况之中的李清照,满身满心都是忧国忧民,怎么会有她赏梅的闲情雅致。

身世之苦、国家之难彼此糅合,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运用对比,写不同时期赏梅的不同心境,表现出词人人生阶段的落差之感。

运用衬托,上片回忆,下片写今,以昔衬今,表达了漂泊无依、孤苦衰老的凄婉心情。

这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观梅思己,构思巧妙,层层叠叠,回味无穷。

短短一首词,描绘三幅赏梅景,写尽三种人生阶段下的不同心境。

我们在感慨李清照的人生与命运时,也不免会想到自己。

我们足够幸运,家国繁荣,世界亦相对和平,我们不会流离失所,我们的生活幸福安稳,衣食住行面面俱到。

可人生总不会时时顺遂,我们也永远不知道新的一天究竟是天灾人祸还是幸福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过好眼前的每一天。

在遭遇坎坷时心怀希望,在平淡顺遂时心怀感恩。我们或许此生平凡,但我们足够安稳,亦乃幸事。

—-END-—

感谢你每一个“点赞”和“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nvm.com/jnnzby/12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