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以来,曾经水草丰茂的中国西北地区,大河日渐萎缩,广泽归于流沙。
唯存楼兰古城的残垣,依稀诉说着丝绸之路当年的葱茏与繁华。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的大西北,古河重启,大湖再生,沙漠成绿洲,西北变江南。这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春风又度玉门关?
动画丨地理公社丨杜卓异
一系列信号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正从暖干向暖湿转变。
壹
大湖重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一首意境雄浑的边塞诗,不仅惊艳了整个大唐,更让后人得以窥见当时西北边塞丰沛的水量。其实,从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穿越河西走廊,并非文学作品里黄沙漫天的艰险之途,反而是绿洲遍布的一路繁华。洁白的雪峰,火红的彩丘,葱绿的河谷,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丝路遗风魅力尽显。摄影|李勇俊
唐后期,气候由温暖逐渐转向寒冷。
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的西北地区,自此河流萎缩、绿洲消失。曾经烟波浩渺的罗布泊,逐渐湮没于漫漫流沙。正如史学家们和地理学家们一致认同的那样,气候与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
此后千年,丝路曾经的繁华,黯然归于沉寂。
嘉峪关,牢牢扼守在河西走廊西端最狭窄的地方,也见证了西域商道曾经的繁华。摄影|王金
20世纪末期的世纪之交,一系列转变悄然到来。
整个大西北,逝去千年的大河重又焕发青春。古湖重启,碧波盈盈。汉唐荣光,似将重归河西走廊。
每年夏季,怒放的野花将河西走廊山丹、民乐、肃南一带变成花海。摄影|王金
千百年来,河西走廊不仅是王朝屯兵戍边的前沿阵地,更是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它所依赖的,正是疏勒河、石羊河、黑河三大内陆河的哺育。
制图丨地理公社丨杜卓异
河西走廊三大内流河发源于祁连山,尾闾湖均位于沙漠之中。
疏勒河,古名“籍端水”,在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中排名第二。
疏勒河和党河交汇形成的河道湖,即为哈拉诺尔,面积最大时曾达70平方公里,相当于12个西湖。从清代开始,水面开始萎缩,并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彻底干涸。
哈拉诺尔黄沙遍布,广袤荒凉。摄影|行摄大圣
然而,年秋天,哈拉诺尔水面重现。年春天,漫水面积已达24平方公里。
干涸60余年的哈拉诺尔,竟然碧波荡漾,重现了戈壁观海的美景。
哈拉诺尔天水相连,远望宛如“大海”。摄影|行摄大圣
无所不能的大自然,似乎为了证明这一切并非偶然。
年10月中旬,满溢的哈拉诺尔湖水一路向西,沿着干涸了近年的疏勒河故道,长驱公里,流入更西端的尾闾湖哈拉齐。在库姆塔格沙丘间,形成一片片梦幻般的小湖泊,波光潋滟,草长莺飞,成为野骆驼和普氏野马的乐园。
看惯戈壁黄沙的敦煌市民,争相前往,一睹内陆观海的奇景。
哈拉齐现有水面5平方公里,而汉代达到平方公里,相当于西湖的35倍。摄影|行摄大圣
石羊河,古名谷水,位列河西走廊第三大河。蜿蜒流转公里后,在民勤绿洲消散于腾格里沙漠。
青土湖是石羊河的尾闾,西汉时期称潴野泽,广达平方公里,与青海湖面积相当。年,青土湖完全干涸之后,流沙肆虐,形成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民勤绿洲岌岌可危。
民勤四方墩滩的村民,利用草方格阻击流沙,保卫家园。供图|青梭公益
年秋季,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一面湖水悄然出现。
年,水面扩大为26.7平方公里,形成旱区湿地平方公里,彻底打破了
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对它的合围。
民勤绿洲,沧桑历尽,又绝处逢生。
青土湖畔,10万亩芦苇蓬勃丛生。供图|民勤
河西走廊三大内流河中,黑河居首。一江雪水向北流,终于居延海。
《水经注》中将其译为弱水流沙,古称居延泽。相传老子在这里得道成仙,西王母在这里宴请周穆王。历史记载,一代战神霍去病从这里四度出击匈奴。王维诗赞“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
如此人文荟萃之地,广达0平方公里的居延泽,竟于年被流沙掩盖。
额济纳旗的居延海古湖盆,枯死千年的胡杨。摄影|刀光间
0年伊始,多年未进水的黑河古河道,再度大河奔腾,浩浩汤汤,一泻千里。
历尽沧桑的居延泽,涅槃重生。
年,居延海扩展到66.3平方公里,相当于12个西湖,为百年来最大。摄影|望萌
在大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一系列江河湖泊的起死回生,并非孤立存在。
不仅甘肃河西走廊的江河纷纷复活,更为广阔的新疆大地上,一众湖泊也已悄然恢复青春。
制图丨地理公社丨杜卓异
新疆的湖泊以内流湖为主,对于降水和气候非常敏感。
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为新疆最大的咸水湖。
年,萎缩至平方公里,近年来入湖水量大增。年,水域已扩大到平方公里,增加了60个西湖的面积。
艾比湖鸭子湾。丰富的水源补给让周边湿地重现生机。摄影|望萌
台特玛湖,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是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的尾闾湖。
上世纪中期,塔里木河下游公里断流,台特玛湖彻底干涸。随同一起消失的,还有罗布泊。
自0年起,上游的大西海子水库21次开闸放水,84.3亿方清水流入塔里木河故道。胡杨再次茂密,红柳再次遍地,静水再次深流,台特玛湖归来,正如少年。
台特玛湖边的植被焕发出勃勃生机。摄影|王汉冰
国道横穿台特玛湖,行车其上,宛如水上公路,漫江碧透,流彩溢金。
谁也无法想象,曾经枯竭的大湖,竟能迎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湖周的湿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摄影|韩亮
在更为干旱的,青海柴达木盆地,遥感监测数据显示,9年以来,大部分湖泊面积呈波动增加趋势。
柴达木盆地中北部的小柴旦湖,年面积仅为40.4平方公里,如今增长到了.94平方公里,相当于原来的2.5倍。而在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的台吉乃尔湖区,洪水泛滥,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制图丨地理公社丨杜卓异
台吉乃尔湖区为那棱格勒河尾闾,其变化赖于自然,也兼人为。
那棱格勒河,柴达木盆地第一大河,源于昆仑山脉的雪莲山,最终汇入台吉乃尔湖区。
年7月,那棱格勒河发生特大洪水。采盐企业在东、西台吉乃尔湖抢险救灾,分别修筑数十公里长堤封堵入湖通道,11亿方洪水另辟蹊径,鸭湖面积迅速扩展到平方公里,形成世界罕见的水上雅丹。
鸭湖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再经西台吉乃尔湖北岸的苦水沟,绕道流入最西端的一里坪湖。摄影|姜曦
由于长堤的阻挡,东台吉乃尔湖失去了河水补充,水位下降,泥沙逐渐沉淀,显得尤为清澈。这个古老的硫酸镁亚型盐湖,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
遗世独立万年,终于破茧成蝶,羽化为仙。
东台吉乃尔湖饱含高浓度盐分,析出的盐结晶使湖底呈现出特殊的纹路和节理,在光线的折射作用下,湖水呈现出斑斓的色彩。摄影|姜曦
这一抹大西北的蒂芙尼蓝,丝毫不逊色马尔代夫。
复活的东台吉乃尔湖,成为茶卡盐湖之后又一新晋网红打卡地,无数人慕名而来。于水天相接处,步入洁白长堤,恍如来到了梦中的世界。
纯净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爱如潮水。摄影|姜曦
短短几十年,从河西走廊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从准噶尔盆地到柴达木戈壁,整个大西北的内陆湖泊水位呈现全面上升趋势。
内陆湖泊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面镜子。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湖泊面积的扩大主要源于河川径流的增加,而河川径流来自降水以及冰川融水。
西北湖群的扩大,意味着由暖干转向暖湿一场气候巨变正在静悄悄地发生。
贰
变暖变湿,西北是否成江南
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院士,多年来深耕西部冰川。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