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于日复一日的积累。除了系统的学习外,碎片时间的合理利用,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泌外每日一学,旨在通过每天数分钟的学习,提高大家的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不断进步。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的诊断1.临床表现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dominantpolysystickidneydieasee,ADPKD)患者85%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征,外显率几乎%,其余患者无家族遗传病史,考虑为自身基因突变有关。患者多在35~40岁开始出现症状,可表现为腹痛(61%)、蛋白尿(11%)、间歇性血尿(15%)、高血压(60%)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50%将自然进展至肾衰竭。约12.4%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瘤。其他肾外病变包括肝囊肿、肾结石、肾炎、心瓣膜病、憩室病、脑动脉瘤、胰腺囊肿、精囊囊肿等。体格检查可触及巨大肾脏和肝脏。2.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为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具有廉价、无创等优点,其诊断标准,依据患者年龄而定:①15~39岁,双肾囊肿数≥3个;②40~59岁,每侧肾囊肿数≥2个;③≥60岁时,每侧肾囊肿数≥4个。40岁以上,无肾囊肿,即可排除该病。CT较超声检查灵敏度高,对于出血性囊肿、囊肿壁或囊肿间实质钙化、以及合并肝囊肿的诊断率高。对比增强CT,能显示残存功能肾实质的数量。怀疑囊肿恶变或感染,应行对比增强CT检查。对无症状患者不进行常规颅内动脉瘤筛选,对有脑出血家族史或既往有脑出血病史者推荐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筛查。分子诊断可通过分析患者是否存在PKD1及PKD2基因突变而明确诊断。本病需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RPKD)、多囊性肾发育不良(MCDK)、单纯性肾囊肿、肾小球囊性肾病(GCKD)、结节性硬化症等相鉴别.摘自《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版)》
ONE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