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缺少父爱没关系注射一剂催乳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很大的,并且这种影响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然而父爱和母爱是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更加含蓄、严苛、博大、粗狂,后者更加温柔、细腻。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差异呢?这可能与调控父爱、母爱的生理机制存在不同。母爱行为主要受激素的调控,早在年研究人员通过向未生育过的雌鼠输入哺乳期雌鼠的血浆后表现出筑巢、舔舐等母爱行为,通过换血的方式就可以传递母爱。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在置换的血浆中发现大量的激素。

对母爱行为影响最深刻、最具有特异性的当属催乳素,这种激素促进乳腺生长发育,维持泌乳作用。但是这种激素并不只存在女性中,男性也会分泌这种激素,其主要是促进前列腺及精囊腺的生长。

下丘脑背内侧弓形核的结节多巴胺能神经元(TIDA)是调控分泌催乳素的主要神经元。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父爱的行为对于确保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许多哺乳动物物种在母系中是单亲的,享受不了父爱。那么父爱的神经调控机制是怎样的呢?

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ChristianBroberger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Neuro-hormonalCircuitforPaternalBehaviorControlledbyaHypothalamicNetworkOscillation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下丘脑亚区的神经元网络振荡活动控制催乳素的分泌,进而直接调控父爱行为。揭示了催乳素在父爱行为中的关键作用,一剂催乳素可让原本没有父爱能力的大鼠马上父爱爆棚。

研究人员利用目前广泛应用于动物研究的SD大鼠和C57小鼠,选择它们的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它们在父爱的表现完全不同:SD大鼠完全不顾仔鼠的死活,扮演着一个”虎毒食子“的父亲,而C57小鼠则悉心照顾幼崽,是个实力宠娃的“奶爸”。

其次,这两个品系的鼠TIDA神经元的活性存在差异。

研究人员通过电生理实验发现雄性SD大鼠TIDA神经元群活动表现出较慢的振荡,在0.17Hz左右,而雄性小鼠则表现出快速振荡,在0.45HZ左右。按照大鼠的振荡频率进行光遗传学激活下丘脑背内侧弓形核的多巴胺神经元后TIDA末端释放多巴胺增多,并能持续一段时间,而按照小鼠的振荡频率后TIDA末端释放多巴胺很快消失。

事实上催乳素在雄性中并不是直接影响其父爱行为,而是通过其他“中间力量”发挥作用的。研究人员将目光盯上了内侧视前区(MPOA)这个脑区,主要是因为MPOA表达甘丙肽的神经元(以下简称MPOA-Gal神经元)在调控父爱行为中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他们发现催乳素可以兴奋MPOA-Gal神经元,并且在雄性大鼠中内侧视前区催乳素受体低水平激活,而在小鼠中高水平激活。

催乳素到底能不能促进父爱行为呢?

研究人员直接向没有父爱的大鼠腹腔中注射催乳素,半小时后血液中催乳素含量升高,内侧视前区催乳素受体高水平激活,并且表现出对幼崽的呵护行为。也就说原本没有父爱的大鼠在接受一针催乳素注射后变得父爱爆棚了。

进一步通过基因工具小鼠结合病毒策略特异性敲除小鼠内侧视前区催乳素受体后,小鼠并不能像之前那样呵护自己的孩子了,父爱消失了。

更有意思的是,按照大鼠振荡频率光抑制小鼠TIDA神经元后血浆中催乳素水平降低,父爱行为出现障碍,而按照小鼠本身的振荡频率抑制TIDA神经元后并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这就说明TIDA神经元的振荡频率可以精准调控催乳素的分泌,进而控制父爱行为。

总的来说,该研究揭示了催乳素在父爱行为中的关键作用,一剂催乳素可让原本没有父爱能力的大鼠马上拥有这种能力。

论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nvm.com/jnnzby/14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